新闻动态

日本 1 米 74 暴力接应启示:中国女排接应选才当重进攻

当身高仅 1.74 米的和田由纪子在女排世锦赛四分之一决赛中狂轰 27 分,用 56 扣 23 中的惊人效率率队逆转荷兰队时,整个排坛都为之震撼。这位日本接应不仅用 99 公里的发球时速撕裂对手防线,更以 3.10 米的助跑摸高多次完成超手进攻,彻底颠覆了 "亚洲球员难成强力接应" 的固有认知。与此同时,中国女排接应位置正陷入困境:队长龚翔宇虽保持着 65% 的一传到位率,但进攻端场均仅得 9.3 分,调整攻成功率跌至 28%,当对手集中拦防主攻线时,二号位往往成为进攻短板。两相对比,一个清晰的结论浮出水面:中国女排亟需改变接应选才理念,将进攻能力置于更核心的位置。

日本 1 米 74 暴力接应启示:中国女排接应选才当重进攻星空娱乐,星空娱乐官网,星空娱乐APP,星空娱乐网站

和田由纪子的崛起绝非偶然,而是日本女排战术革新的集中体现。在 2025 年世界女排联赛中,这位 23 岁小将三场比赛豪取 49 分,扣球成功率高达 54.6%,对阵塞尔维亚时 29 扣 16 中拿下 17 分,成功率保持在 55.2%。她的成功打破了身高决定论 —— 尽管比中国女排主力接应矮了近 10 厘米,却通过每秒 6.2 米的挥臂速度和体重 1.8 倍的深蹲力量,弥补了身体条件的差距。日本教练团队为其量身打造的 "后二强攻 + 立体发球" 战术,使其在意大利联赛效力期间就赢得 "东埃格努" 的美誉,本赛季场均 18.7 分的表现证明亚洲球员完全能适应强力接应的角色定位。

反观中国女排,接应位置的功能定位已明显落后于世界潮流。自周苏红时代延续的 "保姆型" 接应体系,在主攻线火力充足时曾发挥功效,但随着朱婷等核心攻手伤病增多,这一体系的弊端日益凸显。当前世界排坛已形成 "强力接应主导进攻" 的共识:意大利埃格努扣球时速破百,土耳其瓦尔加斯点高 3 米 18,波兰斯蒂夏克后攻成功率 51%,就连泰国队也培养出平皮查亚这样的重炮手。这些顶尖接应不仅是得分核心,更能通过发球和拦网改变比赛节奏,而中国女排接应在进攻端的贡献度已被拉开明显差距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人才培养的断层危机。日本女排通过将和田由纪子等球员送往意甲联赛锻炼,使其快速适应高强度对抗,而中国女排近五年尝试的接应新人中,陈佩妍因防守不足被弃用,王音迪进攻波动大难担重任,最终仍依赖 28 岁的龚翔宇。基层训练中 "通用模式" 的弊端尤为突出,教练更看重短期成绩,忽视接应专项能力培养,导致段梦可、范伯宁等有潜力的年轻球员要么技术单一,要么与二传缺乏默契。这种 "不敢试错" 的保守思维,使得中国女排在接应位置与世界强队的差距越拉越大。

改变理念需要从战术设计到青训体系的全面革新。短期来看,可借鉴日本 "三叉戟" 进攻体系的思路,减少接应的保障任务以释放进攻潜力。赵勇教练在世联赛尝试的 "三接应模式" 提供了新思路 —— 让范泊宁等高大接应专注进攻,龚翔宇转型承担部分二传职能,通过人员轮换实现 "进攻不脱节、保障不断档"。长期则需建立 "进攻优先" 的青训标准,像日本那样强化爆发力训练,将助跑摸高、挥臂速度等指标纳入选材核心标准,同时打通与欧洲联赛的交流通道,让年轻球员尽早适应强力接应的战术要求。

和田由纪子的爆发不是奇迹,而是科学训练与战术革新的必然结果。当 1 米 74 的身高能在欧洲强队面前轰出 27 分,当亚洲球队也能培养出 "埃格努式" 的重炮手,这无疑给中国女排敲响了警钟。接应位置的价值重构并非否定全面性,而是要在现代排球 "快速多变 + 强力突破" 的潮流中,找到新的平衡点。唯有打破 "保姆型接应" 的路径依赖,敢于让进攻型球员在二号位释放火力,中国女排才能在国际赛场重新构建起立体进攻体系,让接应位置从 "短板" 真正转变为 "杀招"。

发表评论